自动化曾经改变了工业生产的面貌,但是今天,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的颠覆性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自动化。工业4.0、大规模定制、3D打印、纳米材料等新技术即将取得重大突破,这些变化将重塑价值高达11.6万亿美元的制造业。
工业自动化进程由来已久。19世纪蒸汽动力纺织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到20世纪30年代,汽车制造业引领了以规模化生产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为70年代的数控系统奠定了基础。到了80年代,汽车厂商开始大规模采用工业机器人,计算机和自动化的应用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时至今日,富士康在中国的制造基地已经拥有十条完全自动化生产线,计划到2020年让中国工厂自动化率达到30%。2016年,阿迪达斯展示双完全由机器人生产的球鞋,它在德国新建的制鞋厂将由机器人首批制造500双原型球鞋。
自动化生产并不是新鲜事物,但数字化转型并不只是让机器人把零部件组装成产品那么简单。数字化转型将颠覆制造业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引领我们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信息物理时代。在新的时代,数据将成为,网络连接、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协同作用将开创新的商业模式。
然而,不容忽视的现实状况是,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度仍然相对落后。
为何制造业姗姗来迟?
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陈旧。制造业IT系统诞生之时,云、低价存储、泛在连接都还不存在,导致工业数字化难度加大。此外,全面数字化还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因为软件或网络故障而停止整条生产线作业会给制造商带来巨大损失。智能制造对网络连接的要求非常高,时延必须降低到毫秒级,数据传输速率要达到10Gbit/s,才能满足机器视觉和协作机器人的需求。的无线网络解决方案可以提供高带宽、低时延和可靠连接,令成本节省50%,能耗减少10%。
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在于,企业缺乏必要的数据分析人才。大数据对于制造业至关重要,只有具备了数据分析技能,才能对生产流程、机械故障、消费者习惯等产生深刻洞察。许多企业并不清楚如何部署数据分析方案,也不知道如何利用传感器产生的海量数据。据麦肯锡估测,单是在美国,数据分析的缺口很快就会增至150万左右。
印度塔塔咨询服务公司对制造业的大数据应用进行了研究,发现企业认为的问题是在数据科学家和管理层之间缺乏互信,这导致数据洞察无法服务于业务战略选择和落地;第二大问题是选择什么数据来为哪些业务决策提供参考;第三是没有足够能力处理传感器产生的海量数据,换句话说,制造业厂商还无法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数据。
由于制造行业复杂多样,因此并不存在全行业通用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各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节奏和方向都不尽相同。另外,许多企业缺乏必要的敏捷度,无法把关注焦点从精益制造这类传统目标中转移出来。塔塔咨询服务公司调查显示,根据制造业厂商的理解,数据分析带来的前三大好处还是离不开传统流程优化的目标:产品故障和质量追踪、供应规划、识别流程缺陷。
制造企业在数据分析、智能传感器、工业物联网等领域迅速行动,其实反映的是行业对精益流程青睐有加。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但在过去五年时间里,六西格玛、精益制造的效益提升作用已经接近极限,因为流程已经非常完善,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已不大。